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節能減排和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完成“十四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持續推進全市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根據《河北省“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實施方案》(冀政字〔2022〕18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先進的國內外設備在我國高級使用。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以下簡稱能耗雙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把節能減排貫穿于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以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為關鍵,以科技制度創新為支撐,以健全體制機制為保障,組織實施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節能減排重點工程,落實完善節能減排政策機制,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統籌推進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確保完成“十四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為建設現代化經濟強市、美麗邢臺奠定堅實基礎。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市重點地區和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8%、煤炭消費量完成省下達目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省下達指標,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工程減排量分別完成省下達的13900噸、500噸、10500噸和3500噸目標。節能減排政策制度日趨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經濟和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三、重點工程
(一)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工程。鞏固大氣污染治理成果,以鋼鐵、焦化、水泥、垃圾焚燒發電等行業為重點,實施深度減排。繼續實施煤電、化工、煤化工、鋼鐵、焦化、建材等重點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節能升級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嚴格執行能耗、環保、水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方面有關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和強制性標準。加快推動鋼鐵行業100噸以下轉爐升級改造,推廣高效精餾系統、高溫高壓干熄焦、富氧強化熔煉等節能技術。利用熔融還原技術+電爐短流程改造技術,加快推進邢臺鋼鐵搬遷升級改造步伐。持續推進工業余熱余壓利用技術與工藝節能相結合,加強工業余熱和低品位余熱利用,新建或搬遷及升級改造的水泥、玻璃等生產線,須同步規劃設計余熱回收裝置,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在鋼鐵、電力等行業推廣高效煙氣除塵和余熱回收一體化技術。統籌余熱資源與周邊區域熱力需求,實現余熱綜合高效利用。鼓勵支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動工業窯爐、油機、壓縮機等重點用能設備進行系統節能改造。鞏固重點行業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成效,實施工業爐窯升級改造。加快鋼鐵、火電、水泥、焦化等碳排放重點行業工藝流程革新和清潔生產改造。推進綠色數據中心、5G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加快提升新建項目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PUE)不超過1.3。深入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行動,推動重點單位持續趕超引領。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9%以上,重點耗能行業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比例超過30%。(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行政審批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縣(市、區)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二)產業園區節能環保提升工程。科學編制產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提升產業園區循環化水平,促進園區內產業循環耦合。開展綠色工廠創建行動,按照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要求,推進空間布局合理化、產業結構良好化、產業鏈接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礎設施綠色化、運行管理規范化,實現產業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選擇條件較成熟、有改造潛力的產業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提高園區能源利用水平。推動園區能源系統整體優化和污染綜合整治,加快可再生能源推廣應用,提高能源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化水平。支持園區建設電、熱、冷、氣等多能源協同的綜合能源項目。推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控中心和能源在線監測系統建設,提高能源管理智慧化水平。鼓勵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行熱電聯產、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儲能一體化應用,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促進節能提效。加快產業園區和集群污染綜合整治,推進園區供熱、供電、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等公共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強一般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集中貯存和處理處置。推進涉揮發性有機物工業園區建設“綠島”項目,推進泄漏檢測與修復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規劃建設一批集中涂裝中心、活性炭集中處理中心、溶劑回收中心,實現VOCs集中高效處理。(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城鎮綠色節能改造工程。推進城鎮綠色規劃、綠色建設、綠色運行管理,大力推進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升級改造,2022年全市完成181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按照省統一部署,積極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實施近零能耗建筑推廣工程,鼓勵發展零碳建筑。大力發展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中的應用,提升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加強用能基礎設施與互聯網、5G等信息基礎設施的融合與升級改造,服務智能工廠、智能小區、智能樓宇、智能家居創建。強化提升制冷系統能效,更新升級制冷技術設備,優化負荷供需匹配。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電、用氣、用熱等數據共享機制,提升建筑能耗監測能力。實施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工程。城鎮新建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按照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的標準要求,推動高質量綠色建筑規?;l展。到2025年,新建裝配式建筑占當年新建建筑比例達30%以上,城鎮民用建筑推行超低能耗建筑標準,城鎮基本實現清潔取暖。(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交通物流節能減排工程。推動綠色鐵路、綠色公路建設,加快完善充換電、加氫等基礎設施。推廣低碳交通工具,淘汰老舊燃油運輸車輛,加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車、物流、環衛清掃等領域推廣應用,推廣氫燃料電池重卡等交通運輸設施,推進長征汽車公司純電動、氫能汽車發展,加快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鐵路運輸組織模式,積極推進德龍鋼鐵、沙河市鑫通物流、邯黃鐵路威縣支線(邢鋼搬遷項目)鐵路專用線建設,推動鐵路專用線進物流園區及大型工礦企業,大幅提升鐵路運輸能力。深入推進營運車輛污染治理,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重型載貨車,嚴格落實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營運貨車禁、限行措施。持續開展機動車路檢路查,做好柴油貨運車輛尾氣檢測工作。強化路面治理管控,有效遏制大貨車闖禁行、飄灑遺漏等違法行為。實施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大力發展智能交通,探索運用大數據優化運輸組織模式。開展綠色出行城市創建行動。持續完善城市配送物流基礎設施。引導郵政快遞企業推進干線郵路甩掛運輸,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電動三輪車投遞。落實《郵件快件包裝管理辦法》,使用瘦身膠帶、杜絕過度包裝。提升快遞包裝標準化、綠色化、循環化水平,確保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90%。到2025年,清潔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比例分別達到90%以上、80%以上,火電、鋼鐵等行業大宗貨物清潔運輸比例力爭達到80%。(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農業農村節能減排工程。優化農業農村用能結構,加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空氣源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逐步提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推廣農村住房建筑導則,引導建設綠色環保宜居型農村住房。發揮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支持引導作用,推進節能環保農用機械推廣使用。加快農房節能改造和綠色農房建設,推廣節能環保灶具。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廢舊農膜回收處理。深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著力加強種養殖業污染防治,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持續深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完善規模畜禽養殖場(戶)糞污收集貯存配套設施,提升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高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能力,統籌推進農村水系綜合治理,持續保持黑臭水體動態清零。到2025年,化肥、農藥施用量保持零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廢舊農膜回收率保持在90%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公共機構能效提升工程。持續開展公共機構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結合實際情況,對圍護結構、制冷、供熱、照明、電梯等綜合型用能系統和設施設備進行節能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入實施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組織縣級及以上黨政機關開展綠色辦公。推動公共機構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新增及更新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原則上不低于30%;提高新能源汽車專用停車位、充電基礎設施數量,鼓勵公共機構與社會共建共用充電基礎設施,鼓勵單位內部充電基礎設施向社會開放。在公共機構重點用能單位推行能耗定額管理。加大太陽能、地熱能、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熱泵、高效儲能技術推廣力度,實施清潔能源供暖,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積極探索多元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拓展投融資渠道,使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成為節能改造“主渠道”,重點在學校、醫院和大型場館等公共機構推廣應用創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到2025年,按照要求,完成高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和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遴選,縣級及以上黨政機關創建節約型機關占比達到80%以上。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和人均能耗比2019年分別降低4%和5%。(市機關后勤服務中心、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重點區域節能減排工程。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布局、發展階段等特點,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節能減排。推進集中式清潔能源發展,結合我市太陽能資源分布情況,以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為重點,科學謀劃布局一批光伏項目。因地制宜利用采煤沉陷區、廢棄礦山、農林牧漁等資源,開發一批集中式復合型光伏發電項目,積極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與微電網項目建設。積極發展分布式清潔能源。落實省分布式光伏開發建設指導規范,鼓勵工商企業利用自有場所的屋頂資源、場地等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設施。按計劃推進信都區、隆堯縣、巨鹿縣3個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建設。推進抽水蓄能和氫能源等清潔能源項目開發利用。加大燃氣使用企業燃氣改氫和摻氫技術推廣和改造。提高清潔能源消納能力,保障新能源通道上送能力,常態化開展電網安全校核,加強日常巡視,及時消除設備缺陷,避免因設備問題影響新能源上送。充分發揮現有大型煤電機組調節和輸電通道送出能力,通過合理配套建設儲能,在不增加系統調峰需求的前提下,以多能互補配套清潔能源項目方式打捆輸送新能源,較大限度提高存量輸電通道輸送清潔能源比例。推進化工企業治理改造,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以下簡稱“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行政審批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工程。嚴控煤炭消費,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依法依規嚴格以煤為燃料的項目審批,確因產業發展和民生需求新增燃煤項目,在確保完成減煤任務的前提下,按照煤炭替代管理辦法,執行用煤量減量替代,從源頭上控制煤炭增量。加強重點用煤行業、重點用煤企業管理,持續壓減鋼鐵、焦化、水泥等高耗煤行業用煤,壓減煤炭存量。強化督導,嚴格落實壓減煤炭消費目標責任。實施建滔能源等化工企業燃煤煙氣的碳捕集利用工程,煤制氣、焦化產業及水泥產業碳捕集回收利用技術工程,力爭建成全國首批碳捕集利用試點市。深入開展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推進煤電機組節煤降耗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鼓勵已有燃煤自備電廠轉為公用電廠。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3%。(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行政審批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工程。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全流程、全環節綜合治理。以化工、涂裝和包裝印刷等行業領域為重點,加大低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和產品源頭替代力度,提升廢氣收集率、治理設施同步運行率和去除率,高效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強化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管控,儲罐按照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及相關行業排放標準要求,進行罐型和浮盤邊緣密封方式選型,鼓勵使用低泄漏的儲罐呼吸閥、緊急泄壓閥,定期開展儲罐部件密封性檢測。對廢水系統高濃度廢氣實施單獨收集處理。推進末端治理,按照“應收盡收、分質收集”原則,將無組織排放轉變為有組織排放進行集中處理,鼓勵有條件的涉VOCs排放企業全部建設負壓廠房。對單一采用光氧化、光催化、低溫等離子、單級活性炭吸附、噴淋吸收等工藝的低效治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加強對開停工和檢維修期等非正常工況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控制。以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以及油品儲運銷等涉VOCs行業企業為重點,開展涉氣企業煙氣排放專項檢查,逐步取消煙氣旁路,必須保留的要嚴格執行備案制度,加裝自動監控設施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減少非正常工況排放,確保治污設施穩定達標運行。(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環境基礎設施水平提升工程。建立健全集污水、垃圾、固危醫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構建城鄉全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持續推進管網混錯接改造更新及破損修復改造工程、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新建和提標改造工程,提升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加快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設施建設,消除收集管網空白區,推行污水資源化利用和污泥無害化處理。持續開展省級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縣級城市建成區消除黑臭水體,建制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明顯提升,城市、縣城平均污泥無害化處理率保持在97%以上,實現城鄉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全覆蓋。(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